道德经记住老子四不自,不自见不自是不

《道德经》中“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提醒人们胸怀若谷方可成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夸、不彰显、不夸耀、不高大,四句话说明一个道理人要谦虚。

谦虚为人,是儒道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更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道家文化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包含了做人要谦虚谨慎、放低身段的深意。

孔子虚心拜七岁儿童为师。

《三字经》上曾说:“昔仲尼、师项橐”说明了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谦虚谨慎学习,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项橐(xiangtuo),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诸葛长青认为,孔子的成功与他谦虚谨慎、刻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孔子谦虚的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

郭子仪谦虚谨慎保富贵

唐朝著名军事家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曾任四朝元老,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像郭子仪这样位极权重的人,连守门的家丁都没有,任何人都可以径直到内宅来找他。这正是谦虚谨慎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满朝文武才没有人嫉妒他,得以寿终正寝。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都要永远谦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忘记尊重别人。”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经常受人夸奖,便渐生傲气,就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老者来拜访,给了苏东坡一本书,向他请教几个生字。苏东坡接过一看,谁知第一行就读不下去了,越往下看,生字就越多,他不由得脸红了。老者笑吟吟的走了。于是,苏东坡就重新写了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应虚心向他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谦虚者平易近人,骄傲者唯我独尊;谦虚者虚己受人,骄傲者盛气凌人;谦虚者从善如流,骄傲者心高气傲;谦虚者喜欢自叹不如,骄傲者喜欢洋洋得意。

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夜郎自大,否则会铸成大错,令人追悔莫及。

谨记: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的教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tz/10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