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说的竟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易经·乾卦》“飞龙在天”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易经·乾卦》,它所表达的认知与古老星象文化有关,追溯远古时期龙图腾崇拜,古人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爻辞中所言的“九五”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一爻,“龙”即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仲夏的龙星飞跃于正南中天,故称“飞龙在天”,比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正是此日。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假日之一,亦是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节日。数千年来它在被华夏儿女传承过程中同时也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安康喜乐、团聚欢乐、祈福纳祥的寓意。古往今来,上至皇帝天子,下至草根诗人,都乐此不疲的以端午节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令这个古老而传承悠久的节日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请君饮黄酒,共赏五月花。临江观龙舟,入亭品豆糕。”丝路艺佳邀您欣赏关于端午的文化艺术。明陆治《榴花小景》《榴花小景》是明代画家陆治花鸟画中颇具特色的一幅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左前方有一枝白色的百合花,百合的右侧是红通通的石榴花,中间是三根菖蒲。画幅左上方作者题有“隆庆庚午天中节包山陆治写”。天中节又称端午节,看来此画是—幅节令画了。作者用这特殊些花卉来代表节令,说它们特殊是因为这三种花草不仅在五月开花,而且各自有其用途和象征。比如,就菖蒲而言,民间一到端午节这天,就把艾草和菖蒲系于门上,被人们认为能合力驱魔而招福。另外据说饮菖蒲酒能驱瘟气,延年益寿,把它剪成小人或葫芦形,随身带着也可避免瘟疫,所以旧时的端午节又称蒲节。石榴是五月开花,传说榴花能治愈眼病。百合也在端午开花,象征百年好合之意。此画虽是简简单单的三种花,却代表了复杂的民族心理,寄托着民间百姓打鬼驱邪、招福纳祥、纪念忠贤的美好心愿。作品为竖构图,布局简单明快,画中三种植物并立而偃仰有致。用笔简练却达到了自然天成之趣。画法以没骨为主,朱砂点石榴,花青染菖蒲,水墨写百合,墨笔勾花叶。用色古木雅丽,清新秀润,并且色泽墨韵都是因物理及阴阳向背的自然形态而变化。齐白石《端午美味图》此《端午美味图》作于年,已是齐白石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齐白石此图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端午风俗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蕴涵着朴素的团圆幸福感情。郎世宁《午端图》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作于雍正十年,是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端午·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浣溪沙·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我亦好歌亦好酒·舒同·我亦好歌亦好酒,唱与佳人饮与友。幸有彩云喜香山,兰裳桂冠共游仙。红衣佳人白衣友,朝与同歌暮同酒。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同州端午·潘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节想到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宋代大才子苏轼在端午节想到的是浪漫的佳人梳妆佩符;现代诗人舒同在端午节想到的是美好的红颜与知己;唐代诗人潘尧藩在端午节想到是亲友相聚的家乡......同一个节日可以包含着人们对爱情、友情、亲情以及爱国之情的寄托,端午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一斑。值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丝路艺佳祝愿大家佩香包,吃甜粽,品豆糕,赏龙舟。阖家欢乐,端午安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jz/11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