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是以,每一个节气都有三种花信。
而所谓的“花信风”,则指的是在某一个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此时的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就叫信风。在这其中,人们挑选一种花期最为准确的花作为代表,叫作这一节气中的花信风,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像春分的时候三花信就是我们所熟悉的: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而谷雨,则是牡丹、荼蘼和楝(liàn)花。
楝花一候牡丹
说起牡丹,大家都不陌生。在年中国花卉协会发出的《投票:我心中的国花》活动中,牡丹毫无悬念成为冠军。由此可见国人心中对于牡丹的喜爱。
虽然牡丹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国花,但事实上,牡丹作为观赏性植物栽培,却是在南北朝时期。而“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则是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
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李时珍《本草纲目》
随着牡丹栽培数量的不断扩大,这种美丽而富贵的花卉,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里,逐渐被写成诗词歌赋而流传于世。
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牡丹一直被认为是“倾国倾城”之花,所以这里的“真国色”不仅不夸大,甚至有本该如此之意。事实上,写牡丹的诗词有很多,但是刘禹锡这首却一直在文学史上地位超群。
仔细来看,这首诗并不像其他作品一般,直接夸赞牡丹的貌美,而是通过芍药、芙蕖、牡丹三者之间的对比,暗示牡丹是拥有妖、格、净、情四大品质的国色天香之花,体现出牡丹“花王”的地位,也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牡丹》
相比刘禹锡的稍显含蓄,徐凝这首《牡丹》诗就显得格外直白和大胆,甚至发出了自己的灵魂质问:难道会有人不喜欢牡丹花吗?显然是没有的。城中的好风景全都被牡丹花所占据了,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不仅如此,诗人还把牡丹花比作那“洛川神女”,即洛神。曹植的一曲《洛神赋》把洛神写得那叫一个千娇百媚、国色天香。
而诗人又把洛神和牡丹放在一起,以洛神喻牡丹,更加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极尽喜爱之情,可见当时世人对于牡丹的态度,那必然是爱之甚深的,由此也回答了诗人第一句所提出的问题:“何人不爱牡丹花”?
牡丹二候荼蘼
荼蘼也称“酴醿”、“荼蘼”、“荼縻”等,事实上,酴醾原是一种酒名,但因酴醾花的颜色和香味都与之相似,故作此名,称为荼蘼花。
《花经》中,酴醾花之品格、色香,略逊于牡丹,与西府海棠、宝珠茉莉等列入二品八命。
宋代王淇的一句“开到荼縻花事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荼蘼花的特征。人们发现,荼蘼花总是开在春天其他花都开始凋谢枯萎的时候,所以等荼蘼花开之时,整个春天的花季也就都过去了,是为“开到荼蘼花事了”。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王淇《春暮游小园》
梅粉、海棠、荼蘼、天棘、莓,短短的28个字里,诗人王淇描写了如此之多的意象,用花开花落表示岁月流逝,既表现了荼蘼花开的特点,也表现出诗人感慨年华易逝的感伤。
荼蘼除了王淇之外,还有很多著名诗人、词人也为荼蘼花写过诗。这些诗中也都生动地描写了荼蘼“花事了”的特点。事实上,好像所有关于荼蘼的诗和故事,都和它自身的“开到荼靡、末路之花”有关。
“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苏轼《杜沂游武昌以荼蘼花见饷》
“谢了荼蘼春事休。”——吴淑姬《小重山》
“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朱淑真《鹧鸪天》
“一年春事到荼蘼,香雪纷纷又扑衣。”——任拙斋《荼蘼》
作品之多,可见古人对于荼蘼花的喜爱。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就要来了。
荼蘼三候楝花
楝花,始于暮春,收梢于初夏。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花镜》
可知,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楝花是江南诸花之尾。楝花谢尽,花信风止,便到夏天了。
“终于楝子始于梅,花圃应羞与并栽。
蜂蝶知无香艳采,纷纷飞过粉墙来。”
——徐庭翼《楝花》
从清代诗人徐庭翼的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二十四节气还是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