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花叶章龙国兰与兰文化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501/7107858.html

国兰与兰文化

作者:叶章龙

一、兰与中国兰花

兰是一类草本花卉品种,据最近资料表明其原生种有三万多种,中国兰花有个品种,分布于我国二十多个省,其中以云南省境内兰花品种最多,有个品种。在兰花的众多品种中,作为栽培观赏的品种,通常是指兰属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如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这些品种就是一般概念的中国兰花,即国兰。兰花亦称“春兰”、“草兰”、“朵朵香”,有许多栽培种类,可是不能称其为“兰草”,因为“兰草”不是“兰花”,这在《新华字典》的第二条注解已讲得很清楚了。在很多书上都把“兰花”说成“兰草”,这是错误的。

古人对兰推崇备至,主要是对其香气的清幽,进而对其花的变化莫测,叶的四季常青和风姿绰约的欣赏。因其香气,自古称其为“香祖”、“国香”、“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孔子赞美兰为“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花原来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因“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又被称为“空谷佳人”,因兰叶终年不凋,清秀含娇,婀娜多姿,其色脱俗,故又被称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因而得“花中君子”之名。又因兰花从气、色、神、韵四个方面素来受人们欣赏,被赞为“四清”,因在欣赏者的眼中,兰花总给人清雅超逸的品味,又被人们与菊、菖莆、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而又居“四雅”之首。

中国兰花从野外采集到室内栽培,以及形成目前千变万化的“品种”,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植兰与赏兰的历史长河中,兰的种植与欣赏是从地理气候适合养兰的文化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展,文化发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兰花的种植和欣赏的出现。而在养兰和赏兰的过程中,当时尚形成,便形成了兰的文化。这样说的证据主要是:兰花的大量栽培和形成一种兰的文化氛围始于我国东部的江、浙地区,许多到目前还很有观赏价值的传统名花都是从那里产生的。如宋梅(清朝产于绍兴)、天兴梅、逸品(年产于杭州)、方字、万字(同治年间杭州)、集圆(清朝余姚),绿英(年产于苏州)、蔡梅(乾隆年间萧山)、余姚第一梅(道光年间余姚)、郑同荷(上海)、绿云(年产于杭州)、翠盖荷(产于上海)、龙字(余姚)、汪字(奉化)等当时的极品兰花品种,都产自那一地区。可以说中国兰花的时尚首先是在江浙一带形成“兰花热”,如今浙江的绍兴、兰溪已被命名为“中国兰花之乡”。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因素的掺杂,赏兰标准的不同,中国兰花有许多传统名品也被后发现者降低了价值。

二、兰和兰花的历史文化演变

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有名的人物对兰从不同的认识角度给予很高的赞誉,更有不少雅士名人以兰自况,使中国兰文化发端很早。从以下与兰有关的句子,可见一斑。“溱与氵有,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艹间兮”。①陆机云:“艹间即兰,香草也”。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④“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芳兰当为王者香草”。⑤“息徒兰圃,秣马华山”。⑥“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⑦“幽兰生前庭,含薰带清风”。⑧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十月要镰起,俱在束薪中”。⑨“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⑩“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兰芷以芳,未尝见霜”。?“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扫径避兰芽”。?

其实,以上所举诗文句子,就是中国兰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依据,特别是《诗经》、孔子、屈原对兰的品评和咏叹,对后世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诗经·溱氵有》中写到的“士与女,方秉艹间兮”,描绘了一幅风和日暖,男女青年握着“兰”这种香草在河边倾情的风俗画。孔子对兰的多次赞赏和品评,使得后世因人而重物,现在我们说兰花是“王者之香”就是从孔子的口中说出而流传至今的。至于屈原,则常以蛾眉香草自况,把兰的气韵咏叹为君子的气韵,以至延续自今。《左传·宣公三年》载:“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诘,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倏。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这样以兰赋命者,史书所载还不多见。

然而,据有关资料考证,以上诗文句子中说的兰,并非我们现在说的正炙手可热的中国兰花,而是一类叫“兰草”的香草,这类香草不知在什么年代和现在我们所知的中国兰花混为一谈。为了辨明是非,又有不少古人为之撰文分辨,如陆机机、朱熹、罗愿,特别用明朝的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他的中医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中,特别用专章来辨明“兰草”与“兰花”的截然不同,而这个不同在《辞海》和《新华字典》中已经认可。不过,仔细研究当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经据典,力辨是非的科学态度,是颇值得敬仰的。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敢于干犯权威,对黄庭坚、寇宗、朱震享等,特别是对黄庭坚把“兰花”误称为“兰草”作了语气强硬的指责。他在文中以对后人负责的态度,特别指出了本来谬误并非黄庭坚一人。然而,因为黄庭坚在李时珍所知道产生谬误的人中,是第一大谬误者,在把这些谬误留给后人的人中,黄的名气最大,因而后人都是跟着黄错的,黄应负始作俑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时珍并没有把兰花列为药物之一写进《本草纲目》中,但他却为了澄清谬误,不吝笔墨,在《本草纲目》的图谱里画了一幅兰花图形,以示和“兰草”的区别。接着,李时珍直接以自己的研究说出了寇、朱之错,并引出黄庭坚之错:

时珍曰:“二氏(寇、朱)所说,乃近世所谓兰花,非古兰草也。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李时珍家乡周围)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黄山谷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者,盖因不识兰草,蕙草,遂以兰花强生分别也。”?

在这里,李时珍不但指出寇、朱、黄之误,并且还辨明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春兰”和“建兰”的概念。而那“非古兰草”之物又是什么呢?今人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方虚谷《订兰说》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而嫩者,根名土续断,因花馥郁,故得兰名也。”杨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久矣。”又吴草庐《有兰说》甚详云:”兰为医经上品之药,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离骚》之兰。《寇氏本草》亦溺于俗,反疑旧说为非。夫医经为实用,岂可误哉!?李时珍说“今人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他还援引方虚谷《订兰说》和杨升庵、吴草庐的话,说明古代的兰草今天叫“千金草”、“孩儿菊”,而今天的“兰草”实则不是兰,是一种根名“土续断”的植物,因为其花香馥郁,如兰草的香气一样,所以就称它为“兰”了。而杨升庵说:“九畹之受诬久矣,”就是不认可这种叫做“幽兰”、“土续断”的植物在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这句中所说的“兰”的那种“君子”之风,是对“九畹”的泼污。而“真兰”的特征应是吴草庐在《有兰说》中详细说明的“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则“无枝无茎”,所以它“非真兰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谬误?这是“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离骚》之兰”。前面说黄山谷“不识兰草”,这里进一步把别人谬认兰草的原因全部归咎于黄山谷一人。那么,李时珍有什么理由说黄庭坚犯的谬误如此贻害无穷呢?李时珍在文中指出:

兰草与泽兰同类。故陆机言兰似泽兰,但广而长节。《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郑诗言“士女秉艹间”。应劭《风俗通言》“尚书奏事,怀香握兰”。《礼记》言“诸侯执薰,大夫执兰”。《汉书》言“兰以香自烧也”。若夫兰花,有叶无枝,可玩而不可纫、佩、藉、浴、秉、握、膏、焚。故朱子(朱熹)《离骚辩证》言“古之香草必花叶具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

李时珍是以一个医药学家的眼光,从对医药科学一丝不苟的慎重精神和对医药学极负责的态度来辨明“兰”与“非兰”的,因此,他对黄庭坚所犯的错误使医药深受到的“溺于俗”的影响,颇有几分愠怒。从李时珍引用的古人的所言:兰草“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还“可焚”,而兰花则没有这样的功用,足以说明“兰草”并非以兰香而得其名的“兰花”。其中的“可纫”即是可以把它串起来(成为花环)。“可佩”即可以把它佩戴在身上。“可藉”即是可以把它装起来做枕头(有药用功效)。“可膏”即可以把它熬制成膏(作为灯料或药用)。“可浴”即可以把它煮汤用来沐浴。“可焚”即可以把它焚烧产生香烟来熏屋室。显然这些功能是“兰花”不具备的,只有“花叶具香”的“兰草”才具有。因此,李时珍断言,当时世俗和黄庭坚所说的兰草“非真兰也”。

李时珍的辨析,是十分正确的。从他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王者香”,屈原所云“余既滋兰之九畹”的兰确实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兰花”。因为从兰花多生于南方幽谷深山,疏散分布,不具备成片生长的“君子”习性可以考证,当时孔子是“自卫返鲁”时“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才叹“芝兰为王者香草”。而当时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由河南的北部到山东不可能看见生长繁茂的兰花。屈原“滋兰之九畹”中“畹”为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畹至少等于今天的12亩,九畹就是百余亩,就算是在南方的楚国,也不可能从深山里采集个体稀少的兰花种在田里上百亩。如前面提到的诗文句“其臭如兰”、“息徒兰圃”、“十步之内,必有芳兰”、“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兰叶复凋零”、“兰花以芳,未尝见霜”这些句子中的兰,或生道旁,或生庭前,或于十步之内,或经霜而凋零,都不是今天所说的兰花的习性,更不是兰花。

那么,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把兰花载入文献是什么时代呢?据中国兰花专家陈启心教授考证:中国兰科植物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有“中唐有甓,邛有旨鬲鸟”之句,诗中的“鬲鸟”,据西汉《毛诗》和三国时的《毛诗草木鸟虫鱼疏》的注释,指的就是兰科植物绶草,西晋的学者陆机疏云:“鬲鸟五色作绶文,故曰绶草”。在民国叶九如的《三希堂画谱》中,题画的诗文有不少还将兰花称为绶草。因此,可以说《诗经》记载的“鬲鸟”可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记载的兰科植物。《诗经》的内容是出现在公元前9-5世纪,而欧洲到了公元前4-3世纪才开始使用orchis(兰花)这个词。据卢思聪编著,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兰花栽培入门》介绍,我国记载兰花概念的文字,可能始于唐朝末年,有两例诗文为证。一是唐彦谦的

《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霜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霭空谷。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年间,诗中所描写的兰花中“翠环”显然是指下弯成半圆形环状的长条形绿叶。在画兰花叶时,画这一笔圆环是必画之笔,叫做“凤眼”。而“苍玉”则是指淡绿色的花被片。绿莎是指具有带形叶的植物,如莎草科、兰属植物等。可是诗人却犯了李时珍所指出的把兰花说成兰草的错误。在诗中,诗人写到“美人胡不纫,幽香霭空谷”还有“楚畹多绿莎”,这就把他所说的兰花错认成孔子和屈原所说的“可纫可佩”的“九畹”之兰了。另一例是唐朝人杨夔写于大约公元-年间的《植兰说》:“或种兰荃,鄙不造茂,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兰净荃洁,非类乎众莽。苗既骤悴,根亦旋腐”。这里总结的种兰经验和许多后来的《兰谱》中所说的都与今天的方法相符:不要多施肥。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他的《幽芳亭》中写道:“兰蕙出艹时以砂石由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这里所说的栽培方法及对“兰蕙”的说明,分明就是今天的春兰和蕙兰的栽培方法。当然,黄庭坚是把这种在《诗经》里说的“鬲鸟”叫做“兰”了。不过把“鬲鸟”说成“兰”的始作俑者并非黄庭坚,而李时珍却揪着黄庭坚不放。实际上黄庭坚说的“兰”恰是真正的兰科植物,李时珍所说的“可纫、可佩、可膏、可浴”者,只是中医药学中的“兰”。当然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当前人已把“兰”的名称赋予了某种药物后,它的功用同时就已确定了,再把这一名称赋予其他东西,必定会产生混乱,甚而危及人命,贻患后世,李时珍的责怪不无道理。然而,历史往往有些颠三倒四,当西方分类学在植物中分出一个“orchis”的植物种类后几百年,在东西方不通信息的当时,黄庭坚却歪打正着地把中国兰花的名称归属于西方植物学划分的种属范畴,历史就是这样令人不可思议地巧合。

三、赏兰花形成的中国特有文化现象

兰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欣赏,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名花,并且从欣赏的角度,早已在李时珍以前的几百年就移情于现在概念上的中国兰花,而不是孔子、屈原时的那种“可纫、可佩、可膏、可浴”的“兰草”。赏兰从一种雅趣已变成一种时尚,到而今一变而成为一种“兰热”。

赏兰,是从其香气开始的。赏兰者是从文人雅士开始而到雅俗共赏的。赏兰,从个体的意愿开始而形成了一门颇为深奥的学问;赏兰,既是雅俗共赏,就分出了等级层次,大概有气、色、形、神、韵、情的层次。一般的欣赏兰花,若是大多数入门不久的兰花爱好者,不宜把兰花欣赏看得很玄虚,只要能从增添生活趣味的审美角度来品味国兰的美感即可。在此基础上从与“兰友”的交往中逐渐提高文化品味。而高层次的赏兰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更能道其所以然,以文、以诗、以乐、以画来表达赏兰的水平。更高层的赏兰却臻于“妙处难与君说”的心境。中国传统的赏兰,较倾向于自然,能亲自上山采兰,把兰花栽于盆中,保持其原来的姿态和情趣,从静感上欣赏兰花的天然之美,赏其淡雅幽香,清心似水的风韵,进而以对兰的体验的来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张学良将军一生养兰,他曾对记者说:“兰是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革命老前辈朱德在戒马倥偬中,爱兰成癖,寄情于兰,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岁月里,也与手植的兰花形景不离,惜之如宝,可见其心境之高远。

兰花的欣赏,正如古人所云:“室有兰花不炷香”,这是从它的香气幽玄、柔和、冷逸、纯正而无异味来说的。在众多花的各种香气中,几乎没有一种被所有的人都喜欢,而据有人调查,兰花之香还从来没有人不喜欢。因为兰花的香气,便有了许多佳句如“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于是,好的文章、书法被称为“兰章”,情深之友,被称为“兰友”、“兰谊”,美好的音乐诗章被称为“兰韵”,优秀人物辞世则被称为“兰摧玉折”。自古以来,香气是赏兰的第一要素。陈毅元帅有诗云:“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可谓单为欣赏兰香而作。但是,中国兰花不是所有的都有香气,而有香气的只有一部分,例如生长繁多的线叶春兰就没有香气。赏兰之香有人会臻于如痴如醉之境,将兰花置于厅堂、书房几案,据考证,兰花之香有清气提神功效,也会令人过度兴奋,引起失眠。

兰花花朵的欣赏,随着时代的变更而标准跟着变化。传统的欣赏应先分清楚兰花花朵各部分名称。一般花朵由六部分组成:主瓣、副瓣、捧瓣、舌、鼻、箭。主瓣和副瓣共三瓣,一般以位置正,肉厚柔软,糯肌光泽为贵,主副瓣配搭不协调或反转扭曲皆为劣品。副瓣也称“肩”,左右肩大都向下垂。如左右肩呈水平展开称为“一字肩”或“平肩”,则为上品。如肩微上翘,呈倒“八字形”,称为“飞肩”,则为良好。肩下垂者则称“落肩”或“大落肩”,不可取。捧瓣也称捧心,以柔软,光洁如蚕蛾皮肌者为上品,而捧形以能“捧”为好,“捧”散开者不可取,象“观音捧”,收得较紧为好,而“猫耳奉”却是张开的,就较差。鼻,即蕊柱,以小而平整为好。花瓣紧靠则合乎传统要求,蕊柱过大则花瓣被撑开(称为“开天窗”),就是其他部位也好,花也不能称为上品。舌,也叫“唇瓣”,以短圆宽大,端正为上品,唇瓣狭窄、尖、生长形体不正、反卷较次;而形状圆正,微向上起兜为上。兰花的色调,以传统的欣赏标准,应符合“君子”的淡雅素净为上。花色嫩绿色为上,浓绿次之。红绿色混杂更次。红色,鲜艳者为上;色泽混浊,暗淡为次。素心,以全花一色,无其他颜色的斑点、条纹为好,依花色可分为绿胎素、黄胎素、白胎素,唇瓣两侧为桃红色者称桃腮素。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全花桃红色的,称为红素。

因中国兰花无论什么季节开花都每年只开一次,要尽可能发现兰花之美,使“君子”之风从各方面得以表现出来,欣赏叶片也就逐渐成为赏兰的一个主要方面。传统的兰花赏叶,以叶色浓绿,光泽度好,洁净无病虫害,无伤痕,并且叶片的长、宽和弯曲度以及整株兰花的体态要配搭匀称,显示出一种文静之美。由于我国台湾及日本国的兰花交流,欣赏兰花叶之风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中国兰花的叶片上发现了许多形态不同的白色或黄色的斑纹,称为艺,叶片上有各种白色、黄色斑纹的兰花被称为“艺兰”,被推为上品。按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标准,兰艺有25种之多。每一种花纹被称为一艺,一株兰花具备多种斑纹的被称为“综合艺”是十分罕见的。实际上国兰的“艺”会出现什么样的斑纹,是无法想象的,往往人们归纳了出现的“艺”又发现新的“艺”。已经发现的“艺”有许多名称,如“鸟嘴”、“金(银)边”、“罩鸟尾”、“龟甲”、“中透”、“覆轮”、“大虎斑”、“扫尾”、“蛇皮”等,目前又兴起了欣赏“水晶艺”的时尚。

欣赏兰花之美,我国人民有共同的爱好,但欣赏的水平却有很大差异。有许多文人雅士能咏以诗,属以文,把赏兰的美妙所得流传下来,更有不少人以一支画笔,给我们画下了不少精美的兰花图,使兰花的风韵流芳千古。据民国叶九如的《三希堂画谱大观·兰谱浅说》介绍:“唐宋名家,画兰者始于殷仲宏。”?以后形成了“文人寄兴派”和“闺秀传神派”两个中国画的兰花画派。自宋代以来,画兰的名家不绝于华夏,先后有宋代的赵孟坚、郑所南、杨补之、汤叔雅、杨维干。到了明代有张静之、项子京、吴秋林、周公瑕、蔡景明。清代又有郑板桥、华秋岳等画兰名家。“

文人寄兴”就是以画兰来寄托一种“君子”之风。宋代颇负盛名的画家赵孟坚的两幅春兰卷真迹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其中一幅画上作者题有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作者是宋室第十世孙,宋亡后,他隐居画兰以志清高,而兰花也从此成为忠贞的象征。他的堂弟赵孟兆页也是名画家,由于宋亡后在元朝做官,有失节之嫌,因此从不敢画兰。我国历史上画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南宋的郑所南。《三希堂画谱大观·兰谱浅说》中评价说:“独以画兰不见根,寓国土沦亡之感,而墨兰之法,一时称盛”。?郑所南画水墨兰花不画土,寓意国土沦丧的大悲大恸的亡国之恨,其创意对兰花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记载:元朝的一个邑宰“闻其(郑所南)精于画兰,不妄与人,贻以赋役取之。(郑所南)怒曰:`头可行,兰不可得。宰奇而释之。”?郑所南于年创作的一幅无土春兰画卷,今天仍完好地保存在美国华盛顿的freer画廊。

「时之至,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後之则不及。〃本文配图:连城寒兰新品,期待共赏开品。〃自郑所南后,名家辈出。而画兰即画人,画兰名家无不先以人品为根基,所谓“品格馨逸,人与画称也”,“感同思肖(所南),一种放逸之气见于笔端”(《三希常画谱大观》)。据记载:清代的郑板桥常以兰为题作画题诗,而画竹也是他的特长,可他认为,既然兰即人品,画竹容易些而画兰实不易,因此有“一世画兰,半世画竹”之叹。而清代另一位画兰大家华秋岳更是人品和兰画“双修”,他“尝画兰花纸卷,卷有长五丈者,一炊饭倾便了能事,清而不媚,允称嗣音。”?“清而不媚”的韵致娴熟的画技和一幅坦坦荡荡的君子风骨跃然纸上,真是画如其人。

兰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的中华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嬗变而染上时代色彩,“兰”这个文化载体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转移,它从文人雅士的自况物到幻化成一种社会美德的象征,已经历了几千年。当这种文化现象伴随着中国兰花“出口”到国际社会时,便打破了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不同格调的审美理念,形成新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扩大文化现象研究领域的依据,值得去追踪研究。

注释:

[1]《诗经选》第96页,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2]转引自《兰花栽培入门》第32页,卢思聪编著,金盾出版社年版。

[3]《说苑全译》第页,汉代刘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年7月版。

[4]《楚辞选译》第67页,陆侃如、龚克昌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0月版。

[5]、[14]、[15]转引自《兰花栽培入门》第33页,卢思聪编著,金盾出版社年版。

[6]《汉魏六朝诗选》第页,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7]《陶渊明诗文选》第页,李华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8]《陶渊明诗文选》第54页,李华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9]《汉魏六朝诗选》第40页,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10]《汉魏六朝诗选》第页,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11]《汉魏六朝诗选》第页,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12]《汉魏六朝诗选》第页,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13]《淮南子》第页,华夏出版社年3月版。

[16]《四书五经》第页,袁祖社编,线装书局出版社年12月版。

[17]《本草纲目》第页,明代李时珍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18]《本草纲目》第页,明代李时珍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19]《本草纲目》第、页,明代李时珍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20]转引自《兰花栽培入门》第35页,卢思聪编著,金盾出版社年版。

[21]、[23]、[25]《三希堂画谱大观.兰谱说》第1页,叶九如选辑,中国书店年版。[22]、[24]转引自《兰花栽培入门》第36页,卢思聪编著,金盾出版社年版。作者简介:叶章龙,男,年生,汉族,四川叙永人,大学本科,讲师,现供职于政协毕节地区工委。研究方向:文化现象、教育。春兰专辑

春兰名品鉴赏(1—6)春兰专辑

宋梅---春兰梅瓣之首选中国兰花

年浙江寒兰网络展(六)香祖兰因

邱春兰:在人间——年浙江寒兰网络展?部分兰花写意中国兰花

朱根发徐晔春尹正保:国兰与文化中国兰花

张孝平:兰花的意义:让多元主体参与兰文化建设中国兰花

罗春昱:“孔子兰文化”来源考正兰以载道

邱春兰:国兰文化的多维向度中国兰花

林美娥:兰花盆栽养护技术中国兰花

寸心容得许多香——兰文化漫谈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ngx.com/scmc/6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